内容显示页 |
【健康第一课】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防控小课堂 |
|
|
不知不觉秋季已来到我们身边,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气温不稳定并逐步降低,各种病毒传播风险大大增加,这使秋冬季成为传染病高发季节,那么秋冬季常见传染病有哪些?又该如何预防传染病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
一、肠道系统常见传染病
1.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胃肠炎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每年11月-次年4月是诺如病毒的发病高峰期。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诺如病毒胃肠炎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包括发热、头痛和肌肉酸痛等(儿童感染后以呕吐为主)。诺如病毒感染潜伏期较短,通常为24~48小时。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接触感染诺如病毒的病人,比如处理病人的呕吐物或排泄物,通过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传播;也可通过食用和饮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在每年的10-11月还会有一个发病小高峰。主要症状为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或咽峡部出现散在疱疹。可伴有咳嗽、 流涕、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手、足和臀部皮疹和/或咽峡部疱疹。手足口潜伏期一般为2~10 天,平均3~5 天。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二、呼吸系统常见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感”,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常见潜伏期为1-4天(平均2天),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2.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驱干、头部较多,四肢较少。冬春两季多发,传染力强。水痘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
3.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冬春季是高发季节。主要发病主要特征为腮腺肿大,局部肿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疼痛加剧,部分患者有发热、头痛、畏寒、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在腮腺肿大前6天到发病后9天都具有传染性,其中1~2天到发病后5天之间的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图片
秋冬季有效预防措施
1.优化环境
室内要定时开窗通风,每次不少于15分钟,使空气清新。
2.避免受凉
当早晚气温变化或同学们运动出汗时,要及时为其增减衣物,以防感冒。
3.补充营养
注意多补充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提高抗病能力。
4.生活规律
同学们要保证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5.加强锻炼
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6.个人防护
同学们要勤洗手,加强卫生意识,不随便乱吃东西,注意防寒保暖。
7.免疫预防
疾病流行季节可到疾控中心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水痘等疫苗。
8.及早就医
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出疹等一种或多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
|
|
|
|